無畏疫情大爆發,全球影響力投資(Impact Investment)仍然大步邁前,穩定成長了43%,使得全球影響力投資資產從去年的5,000億美元,成長到7,150億美元。

6月11,全世界最主要的影響力投資推動機構『GIIN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』(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)在紐約,發佈了今年2-4月做的2020全球影響力投資年度調查報告。

GIIN成立於2009。在次貸金融危機驚魂未卜之際,於2010年首度發佈年度報告。而十週年後的年度調查,卻又處在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,尚不知止於何處的不確定之中。其實,影響力投資,正是為了解決全球日益嚴重的問題而來,目標在助力人類社會,重建一個更包容,更有韌性,更永續的社會。

這次調查遍佈全球46國,297個影響力投資機構,相較於10年前的24家,成長10來倍。這些受訪者都非泛泛,他們合計管理著4,000餘億美元的影響力投資資產,或者個別管理超過1,000萬美元的資產,或者至少投資了5個以上的影響力投資項目。其中,三分之二是資產管理公司,其他則是慈善基金,社區金融,家族辦公室,退休基金,及保險公司等。

台灣有無受訪機構?由鄭志凱、陳一強帶領的『活水影響力投資』團隊,在台灣深耕多年,早已成為台灣影響力投資在國際上的標竿。活水,是台灣唯一的受訪機構。

這些機構有61%只做影響力投資,其餘的39%則會分配若干資產,投資在原本的傳統投資。影響力投資機構中有67%追求市場利潤;18%追求的稍低,但接近於市場的利潤;其餘15%則是期待獲得比零較高的利潤。

這15%原本多半是慈善機構。以前,錢捐出去就沒了。現在,則是運用影響力投資,錢投資出去,還會回來,甚至小有利潤。如此循環運用,大幅增進了資金及資產的效率,也可造福更多人群。

究竟他們是否達到他們對利潤的期望?根據這份調查,有68%的回覆說『達到利潤期望』,加上另外20%甚至獲得了超額利潤,只有12%的利潤未如預期。這是一個比我們期望還要好的結果。

毫無懸念的是,影響力投資資金主要來自比較富裕的國家,他們的總部近八成在歐美,其中美加佔45%,西北南歐(東歐以外的歐洲)佔26%,亞洲則佔10%。

而比較有趣的是,資金倒未必完全投向艱困國家,其中45%投在美加及西北南歐等發達國家,亞洲佔14%。想來發達國家,也有不少環境問題及貧富不均。

過去五年,影響力投資成長最快的是西北南歐(年均成長25%),其次是東亞及東南亞(年均23%)。另外,超過一半的受訪機構計劃增加在東南亞的投資,以致未來五年,東南亞將成為影響力投資的新興熱點。

台灣,作為東南亞的近鄰,可否爭取國際影響力投資機構的關注,成為被投資的目標?同時,可否結合國際影響力投資機構,運用影響力投資的力量,增加我們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及國際影響力?

影響力投資都投到哪些主題?前四名分別是能源(17%),除了微型貸款之外的金融服務(12%),森林(10%),及糧食與農業(9%)。而除了普惠金融(微型貸款)大幅退燒(從去年的13%,降至今年的8%)之外,其他並無太大變化。而過去五年,成長最快的的投資主題是WASH『水資源及環境衛生』,年均成長33%。

更重要的是,這7,000多億美元的影響力投資都分佈在哪些資產類別:雖然未上市公司債依然是最大宗(21%),但是與去年相比,已經大幅下降5%。上市股票躍升第二(19%),比去年增加2%,其餘未上市股票,房地產投資,及上市公司債齊列第三,各佔17%,但消長各異,上市公司債增加3%,房地產增加6%,均極為可觀。而未上市股票則大減5%,更為驚人。

要投資,就要懂趨勢。根據華頓商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,影響力投資的資產,將在未來五年成長到14兆美元,主要的動能就來自上市公司。其理由除了投資人的普遍覺醒,及影響力投資風險小報酬高的實證之外,最重要的就是:上市公司投資靈活(操作簡單及變現容易)的特性。

從過去五年的數字來看,這個趨勢也很明顯。上市股票年均增長33%,上市債券年均增長16%。根據今年報告,上市公司佔影響力投資份額,從去年的31%,大幅增加到現在的36%。但其總額,仍然只佔資本市場非常小的比例,成長空間巨大。

影響力的衡量與報告,曾經被認為是最大的挑戰。2010年第一次年度調查,所有的影響力投資機構或者沒有影響力衡量工具,或者用自行開發的工具,來做衡量與報告。

但是現在大家已經有了主流共識,73%(可複選)的機構採用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(SDGs)作為影響力衡量的標準,46%及36%分別用GIIN開發的兩個工具IRIS及IRIS+,另外32%用IMP發展出來的工具。

有不少機構同時用兩種或以上的工具,相互比較,更求客觀。但是,比較令人驚訝的是,有些市場上聲量不小的工具,例如SASB,只有9%(可複選)的機構採用,再例如,SROI,則根本未入列。

對影響力投資未來發展的擔憂:根據這次調查的顯示,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是『影響力漂白』。可見羊頭狗肉,中外皆然。其次為『難以證明影響力成果』(35%),及『難以與同業對比影響力成果』(34%)。

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影響巨大,也巨幅影響了慈善機構及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。在疫情下展望未來,46%的受訪機構認為他們的投資績效將會低於預期,34%認為持平,僅有5%認為投資績效反而會更好。這就要看投資的選擇與佈局了。

但是,無論如何,只有20%的受訪機構說他們有些可能會降低投資,其餘的57%認為他們會維持原來的計畫,甚至有15%宣稱他們可能加碼投資。

很多人以為影響力投資專注在新創企業。根據這份調查,我們發現並非如此。全球有65%的影響力投資分佈在成熟階段的企業,其中31%在上市公司,34%在未上市公司。而只有7%在企業草創期及初期。從趨勢來看,也有越來越兩極的現象。雖然我們贊成增加上市公司的份額,以槓桿運用資本市場的力量。但是對企業草創期投資的大幅減少,卻非解決社會問題或環境問題之道,而這正是影響力投資的真正目標。

這是GIIN年度報告十週年特刊,全球影響力投資的努力與發展盡在其中。有人笑問:10年過去了,全球暖化有無停滯?塑料垃圾是否氾濫?貧富差距更形兩極?是的,問題的確嚴峻。因此,奔著解決問題而來的影響力投資還需要更多的資源與努力。台灣也可以更大程度地融入這個以『合作』為關鍵的全球影響力投資大家庭。

(作者為前舊金山麥肯錫顧問(舊金山)、著作《影響力投資–行善致富》)

資料來源:台灣影響力投資學會 吳道揆研究員
圖片來源:GIIN